韩宏伟Joule:这次,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绝对稳了!
【研究简介】
较差的稳定性成为制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)走向商业化的主要障碍。有鉴于此,华中科技大学韩宏伟教授团队对PSC的稳定性进行了进一步深入探索。研究发现,MAPbI3的主要失效机制是在器件运行过程中,会发生晶界处MAI的挥发,晶体重构以及离子的长距离迁移。并发现5-氨基戊酸(5-AVA)有机分子使得MAPbI3晶体被局域在纳米尺度范围内,同时添加剂5-AVA进一步强化了晶界,从而有效抑制其分解或者重构,并使其离子迁移具备可逆性。全印刷(5-AVA)xMA1-xPbI3电池器件在55±5 ℃温度下及最大功率点追踪超9000小时后,器件性能未发生明显衰减,展现出超高工作状态稳定性。
【研究内容】
图1:5-AVA掺杂前后的MAPbI3 PSC稳定性对比测试
5-AVA掺杂MAPbI3电池器件在湿热测试(85 ℃/85% RH, 1100 h),热循环测试(-40 ℃~85 ℃,200个循环),紫外线光照测试(60 ℃,15 kW h m-2),连续光照下最大功率点追踪测试 (55 ℃ ± 5 ℃, 1000 h)下均保持强劲的稳定性,满足了国际工业标准化的IEC61215:2016测试标准。
图2:打印MA基PSC的稳定机理研究
5-AVAI掺杂后器件所表现出的优异稳定性,主要是由于5-AVA中的铵基与钙钛矿结合,其中的羧基与另一5-AVA通过氢键相连,从而使得钙钛矿晶粒通过5-AVA紧密结合,同时使得钙钛矿与金属氧化物基底紧密结合。该强相互作用力抑制了钙钛矿中有机基团MAI的挥发,同时能够抑制MAPbI3钙钛矿晶界及钙钛矿/氧化物介孔层界面处的离子迁移,最终显著提高器件性能的稳定性。
图3:紫外光照下含MA钙钛矿薄膜的降解
在365 nm紫外光照下,原始MAPbI3膜的致密表面出现针孔,I/Pb摩尔比迅速下降,表明MAPbI3分解。而(5-AVA)XMA1-XPbI3膜中没有出现明显的针孔。但在2,000 mW cm-2的极高紫外线强度下,两个薄膜均降解,I/Pb摩尔比急剧下降。
图4:含MA钙钛矿薄膜的分解分析
为了确认5-AVAI确实增强了MAPbI3抵抗热应力和光浸泡应力的作用,根据IEC61215:2016紫外线预处理测试所需的温度和照明剂量,对MAPbI3和(5-AVA)XMA1-XPbI3膜进行了处理。紫外线预处理导致MAPbI3中形成PbI2,PL强度明显增强;而对于(5-AVA)XMA1-XPbI3,则未检测到PbI2,PL也几乎不变(图4A-B)。增强的PL是由PbI2的钝化效应引起。拉曼结果证明 MAPbI3中94 nm-1处PbI2的拉曼信号明显增强(图4C)。这些结果表明5-AVAI阻止了分解。当将摩尔比为1/1的MAI和5-AVAI混合膜放在2,000 mW cm-2的紫外光下时,在对置基板上观察到一些可分辨的物质。FTIR结果(图4D)表明,沉积的物质显示出与MAI相似的轮廓。没有出现属于5-AVAI的明显信号,表明5-AVAI的挥发性比MAI小。在2,000 mWcm-2紫外光下MAPbI3薄膜的分解副产物表现出与MAI相似的XRD谱图(图4E)。
总之,该工作深入了对介观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稳定性的认识和理解,揭示了影响介观结构MAPbI3器件稳定性的主要机制是在光、热及电场偏压的作用下,晶界处MAI的挥发,晶体重组以及不可逆的长距离离子迁移。通过引入有机分子5-AVAI,利用其与MAPbI3钙钛矿的强相互作用力稳定了钙钛矿的晶界及界面,从而有效抑制了钙钛矿的分解或重构,并使得离子迁移具有可逆性。通过印刷制备的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成功通过了IEC61215:2016测试标准,同时最大功率点追踪超9000小时,性能未见衰减,从而展现出良好的商业化前景。
Han, H. et al, Stabilizing Perovskite Solar Cells to IEC61215:2016 Standards with over 9,000-h Operational Tracking. Joule 2020. DOI:10.1016/j.joule.2020.09.010